1964年3月,管细秀出生在珠坑乡良溪村的一个普通人家,三间土坯房里挤着十三口人,兄弟姐妹十个,她排行老七。

赣南农村土坯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亲是一名铁匠,靠打铁养活一大家子,母亲除了要在家照顾一群孩子,还要种田,用种田的收入补贴家用。
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普遍,再加上家里有十个孩子,日子本就贫困,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家中长辈很自然地安排男孩上学,女孩在家干活,等到女孩长到适婚的年纪,便离开娘家到婆家承担起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管细秀的童年记忆里,总少不了清晨的扁担。天不亮就要踩着露水去村头井台挑水,木桶压得竹扁担吱呀作响,年幼的她得踮着脚尖才能挑起满满的两桶水,裤脚总是沾满泥巴。农忙时节,十二岁的她已能熟练地用镰刀割稻,麦芒扎进掌心,血珠混着汗水流进泥土。弯腰插秧时,稻田里的蚂蟥常吸在她小腿上,她却只是用镰刀柄轻轻敲掉,接着就继续在泥水里劳作。长期在水田中劳作,寒气早已不知不觉渗进骨头,再加上老是弯腰负重,她的腰脊在少年时就隐隐发酸,但为了多挣工分,她总咬牙忍着。
“细秀这丫头命苦,打小就知道疼人。”邻居大娘总这么说。确实如此,她像只早熟的麻雀,总在灶台边帮忙烧火,用竹筷搅动着永远不够吃的青菜稀饭。
1986年,23岁的细秀经亲戚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对方是邻村木匠,老实本分,只是家里兄弟姐妹多,也是十个兄弟姐妹,且男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住的还是祖辈留下的土坯房,家境贫苦。一开始细秀的父母并不同意两人的婚事,因为男方的家庭条件实在太差,但年轻人互相看对眼,男孩子也比较忠厚老实、勤劳刻苦,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两人结婚时因丈夫家中实在贫困,并未给彩礼,但细秀的父母还是给她准备了嫁妆,一台缝纫机与一辆自行车。在领取结婚证的当天,双方都穿上了新衣服,随后两人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简单地完成了婚礼仪式。

自行车及缝纫机(图片来自网络)
婚后,细秀与丈夫生育了一儿一女。细秀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孩子及家庭;丈夫在务农之余,也抽空做一些木匠活计,一开始是靠村里的熟人介绍,后来凭借着娴熟的手艺和过硬的质量,丈夫的名声被更多的人知晓,有不少其他乡镇的人主动上门来找丈夫做家具,渐渐地丈夫的木匠活计挣的钱也越来越多。
本以为日子在逐渐好起来,一周岁的女儿小芸却突发疾病,持续几天高烧不退。细秀背着哭闹的女儿跑遍了三个乡镇卫生院,得到的却是医生一次次的摇头叹息。最终,小芸在这一遍遍叹息声中离开了,她的离世让细秀一家人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正当细秀沉浸在悲伤之中时,她的姐姐因婚后接连生下几个女儿,家里负担太大,决定将其中一个女儿送人,细秀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她找到姐姐,想要收养外甥女,姐姐望着细秀那恳切又带着期盼的眼神,不舍的将孩子轻轻抱到细秀手中。就这样,小外甥女正式来到细秀的家中,细秀特意给她取名小梅。小梅的到来,如同春日里的一缕阳光,重新照亮了细秀和家人的生活。
从此之后,细秀把母爱分成了两半,一半给儿子,一半给养女。清晨她背着哭闹的小梅去插秧,把竹篓系得格外紧实,生怕孩子滚进水田。背上的孩子以及繁重的农活让她的腰疼愈发严重,割稻时不得不直起腰歇息片刻,揉着发僵的腰椎,再咬牙继续。
2004年盛夏,丈夫本就常头晕,那日又喝了酒,修缮屋顶时突发病症,从三米高木架坠落,不幸离世。细秀跪在血泊中紧紧攥着丈夫渐渐冰冷的手,指甲缝里满是泥污,却依旧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快起来,咱家稻子还没收呢。”这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村里人的记忆里。

割稻子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闲时,细秀也跟着村里人去工地做零工。扛水泥、搬砖头、拌砂浆,干的都是苦力活。工头看她瘦弱,给的工钱不多,可她从不计较,只要能多挣点补贴家用就好。晒脱了几层皮,手上裂口渗着血,她咬咬牙,不知疼一样用棉布缠住接着干。工钱到手,先紧着孩子们的学费和老人的药钱,而自己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买。
细秀一天到晚脚不沾地,累得腰酸背疼,可瞅着锅里有热饭,孩子们有书念,她眼里就有光。夜里躺在硬板床上,她掐着指头算日子:等庄稼卖了,等工钱结了,等孩子们再大些……日子苦,可她心里不苦,觉得熬一熬,总能盼来好时候。

细秀与婆婆的合影(左边是细秀婆婆,右边是细秀)
2021年,儿子儿媳在县城工厂的宿舍楼里租下一套四室两厅的套房,特意将细秀和奶奶从老家接到县城同住。套房在九楼,头一回坐电梯时,细秀紧张得一直攥着衣角。
初到县城的日子满是不适应:油烟机轰鸣时,她总担心灶膛起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一时不知如何挑选。更让她发愁的是腰疼的老毛病愈发严重,每次弯腰捡东西都得扶着膝盖慢慢起身。儿媳见状给她买了护腰,她却总舍不得用。
如今,管细秀在儿子家中照顾老小,生活充实却井然有序,做饭、收拾家务、陪婆婆聊天解闷,这些活计她早已做惯,并不觉得辛苦。勤快的她忙完家务后,每天都有充裕的休闲时间,有时带婆婆出门散步,有时陪孙子们玩耍,偶尔还会骑电动车去县城里的兄弟姐妹家串门。看着一家人整整齐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细秀心里满是知足。
六十载光阴流转,管细秀的生命里写满了“坚韧”二字。她不曾读过书,却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在生活的宣纸上写下最动人的诗行:女儿夭折时的长夜痛哭,丧偶后独自挑稻的倔强身影,照顾瘫痪婆婆时的耐心守候……这些细碎的片段,拼凑成中国千万普通女性最真实的人生图景。
这位普通而平凡的妇女,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坚韧与奉献。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细碎的时光里,将爱与希望编织成网,撑起了全家人的幸福。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朴实无华的歌,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流淌,却永远激荡着温暖的回响。

(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鸿走访慰问“赣州好人”管细秀)
石城县“岁月回响·智美生活”老年人回忆录与适应性生活技能提升项目
在赣州市民政局、赣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岁月回响·智美生活”项目依托石城县乡镇民政服务站,一方面组织社工、志愿者引导老人讲述人生经历及历史记忆,并整理留存,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合规平台分享,既助力老年人强化自我价值认同、提升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也为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增进代际理解搭建平台,推动石城客家文化传承,夯实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凝聚力;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现场辅导、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生活必备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使其安全自信享受生活便利,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石城县和睦社工事务所,简称和睦社工,是一家公益组织。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机构自成立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作为机构的立根之本。致力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贴近需求、契合实际、优质的专业服务。用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