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管细秀出生在珠坑乡良溪村的一个普通家,三间土坯房里挤着十三口人,兄弟姐妹十个,她排行老七。

赣南农村土坯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亲是一名铁匠,靠打铁养活一大家子,母亲除了要在家照顾一群孩子,还要种田,用种田的收入补贴家用。

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普遍,再加上家里有十个孩子,日子本就贫困,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家中长辈很自然安排男孩上学,女孩在家干活,等到女孩长到适婚的年纪,便离开娘家到婆家承担起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管细秀的童年记忆里,总少不了清晨的扁担。天不亮就要踩着露水去村头井台挑水,木桶压得竹扁担吱呀作响,年幼的她踮着脚尖才能挑起满满两桶水裤脚总是沾满泥巴。农忙时节,十二岁的她已能熟练地用镰刀割稻,麦芒扎进掌心,血珠混着汗水流进泥土。弯腰插秧时,稻田里的蚂蟥常吸在她小腿上,她却只是用镰刀柄轻轻敲掉,接着就继续在泥水里劳作。长期在水田中劳作,寒气早已不知不觉渗进骨头,再加上老是弯腰负重,她的腰脊在少年时就隐隐发酸,但为了多挣工分,她总咬牙忍着。 

“细秀这丫头命苦,打小就知道疼人。”邻居大娘总这么说。确实如此,她像只早熟的麻雀,总在灶台边帮忙烧火,用竹筷搅动着永远不够吃的青菜稀饭。

1986年,23岁的细秀经亲戚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对方是邻村木匠,老实本分,只是家里兄弟姐妹多,也是十个兄弟姐妹,且男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住的还是祖辈留下的土坯房,家境贫苦。一开始细秀的父母并不同意两人的婚事,因为男方的家庭条件实在太差,但年轻人互相看对眼,男孩子也比较忠厚老实、勤劳刻苦,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两人结婚时因丈夫家中实在贫困,并未给彩礼,但细秀的父母还是给她准备了嫁妆,一台缝纫机与一辆自行车。在领取结婚证的当天,双方都穿上了新衣服,随后两人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简单地完成了婚礼仪式

自行车及缝纫机(图片来自网络)

婚后,细秀与丈夫生育了一儿一女。细秀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孩子及家庭;丈夫在务农之余,也抽空做一些木匠活计一开始是靠村里的熟人介绍,后来凭借着娴熟的手艺和过硬的质量,丈夫的名声被更多的人知晓,有不少其他乡镇的人主动上门来找丈夫做家具,渐渐地丈夫的木匠活计挣的钱也越来越多。

本以为日子在逐渐好起来,一周岁的女儿小芸却突发疾病,持续几天高烧不退。细秀背着哭闹的女儿跑遍了三个乡镇卫生院,得到的却是医生一次次的摇头叹息。最终,小芸在这一遍遍叹息声中离开了,她的离世让细秀一家人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正当细秀沉浸在悲伤之中时,她的姐姐因婚后接连生下几个女儿,家里负担太大,决定将其中一个女儿送人,细秀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她找到姐姐,想要收养外甥女,姐姐望着细秀那恳切又带着期盼的眼神,不舍的将孩子轻轻抱到细秀手中。就这样,小外甥女正式来到细秀的家中,细秀特意给她取名小梅。小梅的到来,如同春日里的一缕阳光,重新照亮了细秀和家人的生活。

从此之后细秀把母爱分成了两半一半给儿子,一半给养女。清晨她背着哭闹的小梅去插秧,把竹篓系得格外紧实,生怕孩子滚进水田。背上的孩子以及繁重的农活让她的腰疼愈发严重,割稻时不得不直起腰歇息片刻,揉着发僵的腰椎,再咬牙继续。

2004年盛夏,丈夫本就常头晕,那日又喝了酒,修缮屋顶时突发病症,从三米高木架坠落,不幸离世。细秀跪在血泊中紧紧攥着丈夫渐渐冰冷的手,指甲缝里满是泥污,却依旧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快起来,咱家稻子还没收呢。”这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村里人的记忆里。

丈夫走后,日子像被抽走了主心骨,细秀一家却不敢有半分懈怠,只能在忙碌里攥紧生活的微光。孩子们放学便放下书包,矮着身子在田埂边捡柴火,或是蹲在院子角落照看鸡鸭;公公婆婆年事已高,腿脚虽颤巍巍,仍执意扫净院中每片落叶。唯有那几亩分到的田地,几乎全压在细秀一人肩上。
天还没亮透,细秀就摸着黑扛起农具往田里赶。春种时弯腰撒种、躬身犁地,盛夏顶着烈日除草施肥,秋收又要在金黄的稻浪里弯腰收割,每一样活计都得她亲手扛。毒辣的太阳把她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手掌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可她望着田里的庄稼,总咬着牙不肯歇一歇——她知道,这几亩薄田结出的粮食,是全家的口粮,更是换钱供孩子读书、撑过日子的指望。待稻谷熟透,她便挑起沉甸甸的担子,把一担担黄澄澄的稻谷运回家,每一步都走得稳当,像在守护着全家的希望。

割稻子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闲时,细秀也跟着村里人去工地做零工。扛水泥、搬砖头、拌砂浆,干的都是苦力活。工头看她瘦弱,给的工钱不多,可她从不计较,只要能多挣点补贴家用就好。晒脱几层皮,手上裂口渗血,咬咬牙,不知疼一样用棉布缠住接着干。工钱到手,先紧着孩子们的学费和老人的药钱,而自己连件新衣裳都舍不得买。

细秀一天到晚脚不沾地,累得腰酸背疼,可瞅着锅里有热饭,孩子们有书念,她眼里就有光。夜里躺在硬板床上,她掐着指头算日子:等庄稼卖了,等工钱结了,等孩子们再大些……日子苦,可她心里不苦,觉得熬一熬,总能盼来好时候。

2006年,儿子落榜县重点高中,细秀便计划贷款供儿子去读其他高中。她从不认同村里“读书无用”的说法,更反对早早让孩子辍学干活补贴家用,细秀见过太多没文化的人困在村庄的贫困与闭塞里,她比谁都清楚读书对孩子的意义,哪怕自己再辛苦,也执意要供两个孩子完成学业。  
可儿子却不愿再继续读书,他知道自己成绩平平,家里条件本就不富裕,实在不想再加重家庭负担。后来,儿子便外出务工,跟着师傅学起了装修手艺;女儿初中毕业后,也选择了外出务工。兄妹俩虽在学业上不算出彩,却都脚踏实地,把小日子过得安稳又踏实。
细秀对当下的生活十分知足,虽然家里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们事业有成,家里人身体健康,细秀只希望这种普通、平静的日子能够长久的过下去。然而天不遂人愿,2019年冬,婆婆不慎摔跤,这一摔导致老人生活无法自理,细秀毫不犹豫地肩负起了护理婆婆的重任。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很快出院,回到家中继续休养。细秀的日常生活变成了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照顾公婆。照顾两位临近90岁老人饮食起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做饭、洗衣、泡脚、揉肩、按摩……每一项都是需要下力气的活,细秀却干得仔细,得空的时候她还推着老人出门晒太阳和赶集。
细秀的孝心让公婆、其他兄弟姐妹都非常的感激和动容,他们总说前世修来的福气,能有一个这么好的儿媳妇。2020年公公去世,细秀为公公料理后事,家族中其他长辈和亲人都感慨不已,“就算是亲生女儿,也未必能做到这样,这个家庭能有细秀这样的人,后代真是有福了。”

细秀与婆婆的合影(左边是细秀婆婆,右边是细秀)

2021年,儿子儿媳在县城工厂的宿舍楼里租下一套四室两厅的套房,特意将细秀和奶奶从老家接到县城同住。套房在九楼头一回坐电梯时,细秀紧张得一直攥着衣角。

初到县城的日子满是不适应:油烟机轰鸣时,她总担心灶膛起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一时不知如何挑选。更让她发愁的是腰疼的老毛病愈发严重,每次弯腰捡东西都得扶着膝盖慢慢起身。儿媳见状给她买了护腰,她却总舍不得用。

如今,管细秀在儿子家中照顾老小,生活充实却井然有序,做饭、收拾家务、陪婆婆聊天解闷,这些活计她早已做惯,并不觉得辛苦。勤快的她忙完家务后,每天都有充裕的休闲时间,有时带婆婆出门散步,有时陪孙子们玩耍,偶尔还会骑电动车去县城里的兄弟姐妹家串门。看着一家人整整齐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细秀心里满是知足。

六十载光阴流转,管细秀的生命里写满了“坚韧”二字。她不曾读过书,却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在生活的宣纸上写下最动人的诗行:女儿夭折时的长夜痛哭,丧偶后独自挑稻的倔强身影,照顾瘫痪婆婆时的耐心守候……这些细碎的片段,拼凑成中国千万普通女性最真实的人生图景。

这位普通而平凡的妇女,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坚韧与奉献。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细碎的时光里,将爱与希望编织成网,撑起了全家人的幸福。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朴实无华的歌,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流淌,却永远激荡着温暖的回响。

(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鸿走访慰问“赣州好人”管细秀)

石城县“岁响·智美生活”老年人回忆录与适应性生活技能提升项目

在赣州市民政局、赣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岁月回响·智美生活”项目依托石城县乡镇民政服务站,一方面组织社工、志愿者引导老人讲述人生经历及历史记忆,并整理留存,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合规平台分享,既助力老年人强化自我价值认同、提升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也为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增进代际理解搭建平台,推动石城客家文化传承,夯实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凝聚力;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现场辅导、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生活必备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使其安全自信享受生活便利,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文中所述文字源于真实故事,仅作部分艺术加工处理
编辑:温姝梅
供稿:社工
一审:杜凡
二审:李含
三审:熊非
关于我们

石城县和睦社工事务所,简称和睦社工,是一家公益组织。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机构自成立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作为机构的立根之本。致力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贴近需求、契合实际、优质的专业服务。用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机构理念:睦邻友好,助人自助!
    机构荣誉:
    2025年赣州市乡镇民政服务站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2024年度赣州市社会工作项目大赛二等奖;
    2024年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类项目;
    2023年赣州市精品社会组织党组织;
    2023年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类项目;
    壹基金儿童服务站特色站点;
    第二届石城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