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祝兰,1951年出生于龙岗乡新南村。据养母讲述,祝兰出生仅五日,生父就把她送到洋地的养父母家。究其缘由,祝兰此前的哥哥姐姐都不幸夭折,在算命先生测算下,若要孩子健康长大,必须将她送走。无奈之下生父只得忍痛将祝兰送走。

祝兰送到洋地时,养父母刚收养了一个男孩。养父母对祝兰和弟弟很和善,本以为能在养父母家中长大,但在祝兰六岁时,养父因病去世。养父去世后,温馨和谐的四口之家分崩离析。

作为养父名下的儿子,弟弟被养父的叔婶接走养育,养母则带着祝兰改嫁到了屏山镇长江村。离别之际,弟弟抓着祝兰的衣角哭泣,祝兰也泪流满面,但养母拉着祝兰往前走,祝兰一步三回头,最终还是与弟弟分开了。

祝兰跟着养母在屏山镇长江村生活了两年,养母与这个第三任丈夫因感情不和后离异,养母又带着祝兰回到大由乡水南村的一个房子里,这是养母与一婚丈夫所生的儿子家中。

原来,祝兰的养母初婚嫁到了大由乡水南村,在一婚丈夫去世后,她改嫁到了洋地,二婚的丈夫去世后,养母又改嫁到屏山镇长江村。养母和三婚的丈夫过了不到两年便离婚,无奈之下,养母带祝兰回到了和一婚丈夫所生的儿子家里生活。

祝兰的哥哥比她年长十几岁,家庭十分贫困。土坯房四处漏风,锅里常年煮着稀粥。九岁的祝兰便开始学习烧火、喂猪。哥哥下地干活时,祝兰就背着篓子去割猪草。即便手被茅草割得满是伤口,她也不敢哭泣,生怕养母责备她不懂事。

20世纪赣南地区土屋(图片来源于网络)

祝兰12岁时,养母把祝兰叫到跟前,轻轻抚摸着她的头,说:“兰啊,家里打算给你哥哥建房娶妻,手头实在紧张……龙岗村街上有户人家想要一名童养媳,我打算把你送过去,他们会给些钱。”祝兰不明白“童养媳”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养母要把自己送走了。

当天,养母为祝兰煮了一个鸡蛋,祝兰舍不得吃,把鸡蛋揣在怀里跟着养母走过二十多里山路,来到龙岗村街上的那户人家。门打开时,一个比祝兰高出半个头的后生站在院子里。养母把祝兰推到那后生面前,说了句“以后要听话”,便转身离开,没有再回头。

这户人家有六个孩子,前三个是婆婆和前夫生育的刘家三兄弟,第四个是公公和前妻生的儿子,第五、六个是公公和婆婆生育的一儿一女。

祝兰所嫁之人是刘家老二,名叫刘其根,比祝兰年长五岁。刘家更为穷苦,只有三间土屋。婆婆对年纪小的孩儿更为疼爱,祝兰是大孩子了又是“买来的”,便派了很多活给她,也从未给过祝兰好脸色。祝兰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挑水、做饭、喂牛,夜晚还要纺线到深夜,她的手磨出了茧子,脚冻裂了口子,却从未敢休息过一天。 

1968年,祝兰17岁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不要说什么彩礼嫁妆,就连一件新衣裳都很难拥有。祝兰拿着刘老二给的布,求着邻家婶子帮忙缝制了一件新衣裳,就这样和丈夫两人各穿着一件简朴的蓝布褂子,简简单单地成了亲。

第二年,祝兰诞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祝兰很开心,她常常抱着孩子舍不得放下。可那时的祝兰毫无育儿经验,既不懂得要给孩子多添些衣物,也不知道孩子一哭就得赶忙哄慰。而婆婆呢,正忙着帮小叔子们照看孩子,根本无暇顾及祝兰这边。

有天夜里,孩子突然烧了起来,小脸儿红扑扑的。祝兰吓得眼泪直掉,丈夫则背起孩子就往公社卫生院跑。可那时候的路啊,真远,等他们赶到时,孩子已经没了气息。祝兰把孩子冰冷的小身子抱在怀里,心里一阵一阵地揪着疼,眼泪止不住地流,丈夫蹲在门槛上,抽着自家卷的烟,烟灰和叹息落了一地。

老式卷烟(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没了,祝兰心口像被剜了块肉,心里一直空荡荡的。在1969年春天,祝兰听说邻村有家人生了很多女儿又养不起,想把最小的女儿送人。祝兰便和丈夫商量了去看看。那女孩才刚满月,小脸皱巴巴的,哭起来声音细细的。祝兰和丈夫看到这个孩子便喜欢上了,于是祝兰抱着孩子回了家,给她取名“小菊”,祝兰希望孩子能够像野地里的菊花,皮实耐造,生命力顽强。

小菊来家的第二年的下半年,祝兰又怀上了。这下好了,老天爷可怜祝兰,接连给祝兰送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小菊,家里有了五个孩子。那时候大的牵着小的,小的抱着更小的,屋里屋外都是孩子的哭声、笑声。

祝兰和丈夫还是靠种田过活,一亩三分地,要养七张嘴,难啊!那时候天不亮祝兰和丈夫就下地干活了,丈夫犁田,祝兰插秧,他俩腰弯得像张弓,直起来都能听见骨头响。夏天太阳毒,田里的水烫得脚底板疼,汗珠子掉在泥里,砸出一个个小坑;冬天冷,手冻得拿不住镰刀,割稻子时血顺着稻茬往下滴,染红了雪。可祝兰和丈夫不敢歇,歇一天,孩子们就可能饿肚子。

晚上回家,祝兰在油灯下给孩子们缝衣裳,老大穿旧了的改改给老二,老二穿小了的给老三,补丁摞补丁,袖口磨得发亮。灯下两人各忙各的,丈夫就坐在旁边搓草绳,搓好了第二天挑到集上去卖,换点盐巴钱。孩子们饿,夜里总哭,祝兰就抱着最小的儿子在屋里走,哼着不成调的儿歌,直到他睡熟,胳膊麻得动不了。

转眼,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祝兰和丈夫就合计着小菊的事。她是养女,却比亲闺女还贴心,祝兰不舍得她嫁出去受委屈。大儿子老实,对小菊也好,祝兰就跟俩孩子说:“你们凑一对过吧,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小菊红着脸点头,大儿子挠着头笑,这事就这么定了。

祝兰与丈夫及子孙们的合影,第一排坐着的是祝兰与丈夫

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大儿子平日里在广东打工,小菊则在县城带孙子;二儿子平时在福建务工,只有过节过年时才回来;小儿子在九江的一家工厂做管理,每到逢年过节,便会回来看望祝兰;女儿嫁去隔壁乡镇后,一家人前往福建谋生,并在那里安了家,她时常与祝兰视频通话,关心祝兰和家里人的身体。

2009年,丈夫开始咳嗽,咳得夜里睡不着觉。祝兰催他去医院,一查是慢性气管炎。医生说“烟抽得太凶了,再抽命都没了!”可他烟瘾大,偷偷躲起来抽,祝兰发现后抢过烟盒扔到灶里,他就跟祝兰急,“祝兰,我这辈子就这点念想了!”吵归吵,他到底还是少抽了些。

前几年丈夫身体还算不错,依旧能下地干活,挑水、割稻这些活儿丝毫不输年轻人。然而,在2012年的冬天,丈夫咳嗽得厉害,还吐了血。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表示需要进行手术,丈夫的肺部已经丧失功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呼吸,需要安装人工导管来维持呼吸。

手术后,丈夫瘦得皮包骨头,原本能挑百十来斤重物的汉子,如今连走路都得扶着墙。丈夫开始整日卧床不起,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每顿饭都需要祝兰一勺一勺地喂到嘴边,衣服也要靠祝兰一件件帮他穿好。到了夜里,他的咳嗽愈发剧烈,常常咳得喘不过气来,祝兰就整夜整夜地守在床边,一边轻轻拍着他的后背,一边用温热的毛巾擦拭他额头的冷汗,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夜。

平日里,丈夫的起居饮食完全依赖祝兰的照料,从起床到就寝,从简单的行走移动,到如厕、洗澡这些私密的事情,没有一样能离开祝兰的搀扶和帮助。祝兰就像丈夫的影子,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他身边,用无微不至的照顾支撑着丈夫日渐衰弱的身体

祝兰与丈夫合影

如此这般熬过了六年,在祝兰六十八岁那年的夏天,丈夫还是离世了。祝兰没有落泪,为他擦拭干净脸庞,替他换上那件只有过年时才穿的蓝布褂子。

祝兰与丈夫及大儿子一家的合影,左边第三、四个是祝兰与丈夫

大儿媳和小儿媳都在县城居住,祝兰也跟着儿媳们吃住,前几天小儿子打电话回来,“妈,等我过年回来,带你去九江住几天,看看长江。”祝兰说“不去不去,家里好,青菜自己种的,水自己挑的,住着踏实。”小儿子笑了“您就是老顽固。”祝兰也笑——顽固好啊,顽固才能守着这个家,守着孩子们回来的路。

人这一辈子,不就是这样?年轻时弯着腰在地里刨食,是为了让孩子们吃饱;中年时熬着夜缝补衣裳,是为了让孩子们穿暖;老了守着老屋等孩子们回来,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不管飞多远,家里总有个老母亲家里等。祝兰这一辈子没干过啥大事,就是守着一个家,养着一群孩子,可看着他们一个个活得比自己强,比自己体面,就觉得,我这一辈子,值了。

祝兰七十岁大寿时,与子孙们的合影

挺好,真挺好。这苦里熬出来的甜,比蜜还润心呢。或许,这便是人生的真谛吧——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付出中收获幸福。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而祝兰,能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守护着自己的家,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辉煌,这便是她最大的满足与骄傲。

石城县“岁响·智美生活”老年人回忆录与适应性生活技能提升项目

在赣州市民政局、赣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岁月回响·智美生活”项目依托石城县乡镇民政服务站,一方面组织社工、志愿者引导老人讲述人生经历及历史记忆,并整理留存,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合规平台分享,既助力老年人强化自我价值认同、提升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也为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增进代际理解搭建平台,推动石城客家文化传承,夯实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凝聚力;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现场辅导、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生活必备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使其安全自信享受生活便利,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文中所述文字源于真实故事,仅作部分艺术加工处理
编辑:温姝梅
供稿:社工
一审:杜凡
二审:李含
三审:熊非
关于我们

石城县和睦社工事务所,简称和睦社工,是一家公益组织。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机构自成立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作为机构的立根之本。致力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贴近需求、契合实际、优质的专业服务。用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机构理念:睦邻友好,助人自助!
    机构荣誉:
    2025年赣州市乡镇民政服务站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2024年度赣州市社会工作项目大赛二等奖;
    2024年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类项目;
    2023年赣州市精品社会组织党组织;
    2023年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类项目;
    壹基金儿童服务站特色站点;
    第二届石城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