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陈秀兰出生在石城县丰山乡大琴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在那个多子多福观念盛行的年代,家里陆续迎来了五个孩子。秀兰排行老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百姓生活普遍困苦。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靠着几亩薄田维持一家的生计。
一、在苦难中萌芽的生命韧性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村里大多数女孩都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陈秀兰也不例外。小时候的秀兰,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走进学堂,享受读书识字的快乐时光,当同龄的男孩们在教室里读书识字时,8岁的她就已经跟着父亲穿梭在田间地头。
在生产队里,一切都以工分为衡量标准,工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一家人能分到多少食物。为了多挣些工分,她小小的身影总是跟随着父亲在田地间穿行。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这个家庭开玩笑,父亲在三十几岁时患上了肺结核,身体日渐衰弱,劳动能力大打折扣,在那个十工分只能换来一毛五分钱的时期,一家人的生活愈发艰难。

六七十年代生产大队集体劳作的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实行生产大队集体劳作,所有收成归大队所有,家里的粮食少得可怜。为了填饱肚子,米糠(糙米碾出的稻壳皮层,多用来喂牲口、肥田)、番薯渣甚至草根,都成了他们的食物。即便生活如此困苦,秀兰也从未抱怨过,她用稚嫩的肩膀帮着父亲分担家庭的压力。

米糠及番薯渣(图片来源于网络)
10岁那年,秀兰成了家里的“放鸭倌”,和哥哥姐姐一起在水田里放鸭子。春日里,放鸭子之余,几个小身影漫山遍野割草皮,锋利的草叶在秀兰稚嫩的手掌上划出细密的血痕;到了秋天,秀兰与家人一起蹲在转凉的溪畔刷洗番薯,双手泡得泛白褶皱,指甲缝里嵌满泥垢,秀兰来不及处理,她要尽快把洗好的番薯研磨成薯粉。

制作番薯粉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12岁时,秀兰开始跟着父亲和姐姐踏上了前往山上割松油的艰辛之路。山路崎岖难行,又远,得走十里路才能到割松油的地方。但为了补贴家用,他们不得不早出晚归。割松油的刀十分锋利,而那时年龄尚小的秀兰,一不小心就会割伤手。

割松油(图片来源于网络)
凌晨四点,月光还挂在树梢,她就挑起五十斤的松油担子出发。陡峭的山路布满碎石,摔倒是常有的事,松油的重量压在肩上,勒得生疼,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她咬着牙坚持着,因为她知道,这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每一滴松油,都凝聚着她的汗水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些艰苦的劳作,不仅练就了她强健的体魄,更塑造了她坚韧的性格。在生产队里,人们常常看到这个瘦小的女孩,挑着比自己还高的担子,在田埂上健步如飞。
她的童年没有玩具,没有书本,只有永无止境的劳作,但她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哪怕双手磨出厚茧,额头沾满汗珠,她眼里始终亮着光,总说“日子总会好起来的”,用粗糙的手掌把苦日子过出了暖意。
二、成家立业:在风雨中撑起家庭
秀兰的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生计多靠孩子们的辛苦劳作来维持,为了分担家里的压力,秀兰拒绝了早早上门说亲的媒人。直到1974年,21岁的秀兰在媒人的撮合下,与高田镇湖坑村的温姓青年喜结连理。
一开始秀兰不愿与这个青年成婚,因为青年的姐姐早年嫁到了秀兰村里,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秀兰担心这个青年和他姐姐一样,是个脾气不好的男人。但当时父亲病重,希望秀兰尽快成家,迫于无奈秀兰便同意了这桩婚事。
男方给了200块钱彩礼,对于生活贫苦、缺乏壮年劳动力的陈家来说,这些钱刚好可以缓解生活的重压。陈家把所有彩礼钱都留下,给新郎买了几件衣服,便让秀兰嫁了过去。
出嫁后的第二年,秀兰的父亲因病离世,这让她悲痛万分。父亲去世后,娘家的生活就愈发困难。再加上秀兰的哥哥30岁时弄伤了挫骨神经,行动不便;40岁时又患上心脏病,劳动力严重下降,陈家的生活越发拮据。
娘家的困苦让秀兰心里始终记挂在心里,她隔三岔五便往娘家跑,农忙时搭把手插秧割稻,闲时帮着缝补浆洗,总想替娘家多分担几分。让她暖心的是,丈夫从不说半句怨言,反倒把她的牵挂放在心上。只要地里的活计稍歇,便会主动挎上农具,跟着秀兰往岳家赶,耕地时挥起锄头比谁都卖力,收工时帮着挑粮担,丈夫脸上的笑意混着额头上的汗珠,成了秀兰心里最踏实的依靠,他们就这样相互扶持经营着这个小家。
1981年,生育了一儿一女的秀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上环(放置宫内节育器)。次年,秀兰发现环掉了,便再次去上环,才知道自己又怀孕了。医生建议打掉,可她拒绝了:“这是一条命,我舍不得。”自此,秀兰家又迎来了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那时候计划生育抓得严,计生干部经常半夜搜查超生家庭。一听到干部上门的动静,秀兰就赶紧带着孩子躲进柴房,大气都不敢出,只把孩子搂得更紧,在寂静的角落里默默等着,盼着外面的动静能早点平息。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咬牙坚持,不仅将三个孩子拉扯大,还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成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秀兰和丈夫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劳作,春种秋收,不敢有丝毫懈怠。

上世纪地里劳作的农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命运的连环重击与顽强坚守
秀兰深知没读过书的苦,所以她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将来有个好出路。但是大儿子成绩一般,没考上高中,她便送儿子去职校继续学习。但家庭实在太过贫困,儿子高二就辍学外出打工,帮着家里供妹妹们读书。可命运偏不遂人愿,苦难依旧寻上门来,缠上了这个本就不易的家。
1990年,在外打拼的儿子患上了气管炎,常年离不开药,本就拮据的家又添了一层重担。彼时两个女儿刚小学毕业,姐妹俩都没能考上初中,只好收起书包回了家。从此田埂间多了她们放牛的身影:清晨跟着父母下田锄草,傍晚帮着挑水浇菜,小小的肩膀早早扛起身家农活,书包里的课本换成了镰刀与牛鞭,童年的嬉闹也融进了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里。
2006年,丈夫不幸患上胃癌,为了给丈夫治病,秀兰四处借钱,带着丈夫辗转多地求医。尽管经历了多次手术,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丈夫的生命,2008年,丈夫便离开了人世,丈夫的离世,让秀兰悲痛欲绝。
2010年,57岁的陈秀兰遭遇了人生中又一个重大打击——双目失明。40来岁时,陈秀兰的眼睛开始模糊,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这是先天性的,无法治疗,到57岁时,她的双眼就完全失明了。这对于一直靠种田为生的农村妇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秀兰是个不服输的人,最小的养女还没毕业,她觉得自己有责任继续努力。两个出嫁的女儿想要为小妹出一份力,也想要减轻母亲的负担,但大女儿远嫁漳州,女婿因工致残,家中依靠女儿挣钱养家糊口,日子十分艰难;二女儿嫁的家庭也比较艰苦,秀兰实在不愿拖累两个女儿。
失明后的秀兰,仍没停下田间的劳作。她凭着触觉与记忆在田里挪动,常不慎摔进水沟,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叠着旧痕,可她从没想过歇手,始终坚持种地挣钱。后来,在大儿子的帮衬下,没考上大学的养女进了职校攻读英语专业,最终顺利毕业。如今,养女在上海的一家外企谋得职位,收入安稳,每一年都会专程回家,看看牵挂的母亲秀兰。
秀兰十分勤劳,在养女毕业后,仍想着种一点田,不想让儿子有太重的负担,但儿子心疼母亲,坚决不让她再种田,在儿子的坚持下,秀兰便放弃了种田的想法,安心在家休养。本以为生活的苦难就此结束,2013年,六十岁的秀兰脖子下长出了一颗肿瘤,这对失明的秀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大女儿的悉心照顾下,她辗转多地就医,最终在漳州的一家医院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女儿带着她去高田镇上的医保窗口报销就医费用时,民政所的工作人员注意到她双目失明。民政干部主动询问秀兰的情况,并建议她办理残疾证。

残疾人证(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秀兰的女儿填写了申请表,并带秀兰去做了残疾鉴定,不久后,秀兰成功办理了残疾证,并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虽然这份补助微薄,但对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农村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此后,政府还为她提供了残疾人生活补贴,逢年过节时,村干部也会上门慰问,送上一些粮油等生活物资。对此,秀兰心怀感激。她常说,政府能记得她,能给她一份最低生活保障,是莫大的福气。
四、温暖的邻里:黑暗中的一束光
如今,秀兰已经独自在家居住多年,孝顺的儿子本想带着秀兰在福建生活,但秀兰住不习惯,还是回到了老家。虽然不再种田,但勤劳的秀兰在家门口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上了各种蔬菜。双目失明的她,靠着双手一点一点地摸索着给菜浇水、施肥、除草。
幸运的是,秀兰有一群善良的邻居。邻居们知道她一个人生活不易,常常主动帮忙。虽然秀兰性格倔强,不愿过多麻烦别人,但邻居们总是以“顺路”“顺便”为由,默默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门的王阿姨每次去赶集,都会给秀兰捎带一些菜;看到秀兰提着一捆柴,邻居主动上前帮她提到屋里;家里的晾衣杆断了,邻居马上帮忙砍了一根竹子回来……

陈秀兰自己摸索着在菜地里浇水

陈秀兰靠着双手的触感给菜地除草
除了生活上的帮助,邻居们也是她精神上的慰藉。闲暇时,几位老人会来秀兰家坐坐,陪她聊天,讲讲村里的新鲜事。虽然她看不见,但听着熟悉的声音,心里也会踏实许多。邻居们的陪伴,让她在黑暗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温暖。
回顾秀兰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从出生时的家庭困难,到年少时的辛苦劳作;从婚后的生儿育女、照顾患病丈夫,到独自抚养子女长大成人;从双目失明后的艰难生活,到身患肿瘤的痛苦经历,她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她始终没有被生活打倒,用自己的坚韧和顽强,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她就像一朵在风雨中顽强绽放的花朵,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她的故事,是无数农村妇女艰辛生活的缩影,也是一曲生命顽强不屈的赞歌。
石城县“岁月回响·智美生活”老年人回忆录与适应性生活技能提升项目
在赣州市民政局、赣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岁月回响·智美生活”项目依托石城县乡镇民政服务站,一方面组织社工、志愿者引导老人讲述人生经历及历史记忆,并整理留存,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合规平台分享,既助力老年人强化自我价值认同、提升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也为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增进代际理解搭建平台,推动石城客家文化传承,夯实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凝聚力;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现场辅导、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生活必备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使其安全自信享受生活便利,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石城县和睦社工事务所,简称和睦社工,是一家公益组织。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机构自成立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作为机构的立根之本。致力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贴近需求、契合实际、优质的专业服务。用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