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山间的石城县高田镇田心村章田背组,错落的土坯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里,86岁的温昌义老人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农村变迁史。从集体劳作到分田到户,温昌义老人的人生轨迹,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也承载着中国农民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的精神品质。

1939年4月,昌义出生在高田镇田心村章田背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共有五个孩子,昌义作为家中长子,自记事起便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然而,命运似乎格外无情,两个妹妹因身体孱弱,常常患病,在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下,两个妹妹分别在12岁和3岁时不幸离世。

1947年,8岁的温昌义踏入鳌峰书院求学。这座如今仍坐落于高田中心小学深处的古老书院,在当时只是一排简陋的泥土房,两层结构,中间的大堂是学生们课间嬉戏活动的场所,两侧是书声琅琅的教室。坐在简陋的教室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幻想着通过读书改变家庭的命运。

鳌峰书院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想。昌义父亲突然重病,家中顶梁柱倒下,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重重一击生活也愈发拮据。为了照顾父亲以及年幼的妹妹,昌义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帮忙干农活、操持家务。

直到13岁,在族亲的帮助下,家庭情况稍有好转后,昌义才得以继续上学,进入四年级。但生活的磨难并未结束1953年,父亲因病离世,年仅14岁的温昌义,一夜之间仿佛长大了。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毅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再次辍学的他,忙碌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家里家外田间地头。他学会了犁地、播种、收割,学会了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和妹妹遮风挡雨。

1957年,18岁昌义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一位在萍乡养蚕的亲戚邀请他一同前往萍乡发展昌义本想等妹妹出嫁后,就去萍乡开启新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勤劳过上好日子。然而,母亲突然病重,这一变故如同一记重锤,让他放心不下。同时,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看中了他做事勤快、为人靠谱,极力挽留他在队里工作。昌义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一边是向往的新生活,一边是病重的母亲和信任他的乡亲。最终,昌义还是选择留下,放弃了去萍乡的机会,留在村里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妹妹们陆续嫁人后,重病的母亲在1958年病逝,从此,曾经热闹的家庭只剩下他一人居住。但生活容不得他过多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必须坚强地面对一切,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下去。

1959年,农村经济合作社成立,昌义凭借出色的能力,担任了生产大队的保管、会计和食堂管理等多个职务。作为保管,他对队里的物资严加看管,天还未亮,他就早早来到仓库,检查物资存储情况从农具到粮食,每一样物品的进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身为会计,他精心核算队里的收支账目,确保每一笔账务都准确无误作为食堂管理员,一到饭点他就到食堂,用心安排大家的饮食,尽力让队员们吃得饱、吃得好。晚上,当别人都休息了,他又要伏案整理一天的账目。在工作之余,昌义还和社员们一起农,尽管辛苦,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农村生产合作社宣传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昌义不仅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还经常关心关注村民的生活。谁家有困难,他总是主动伸出援手;队里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也从不推辞。他的善良和热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队里也认可他的付出,给他开了每年280元的工资在那个年代,280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入

同村的党员同志觉得他做事牢靠,乐于助人,便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昌义凭借着吃苦耐劳、善良热心等优秀品质,在1960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一身份,是荣誉,是责任,激励着他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全心全意为队员们服务。

1962年,时代的浪潮再次涌来,大食堂被拆,开始实行记工分制度,粮食也按照劳动力的强弱进行分配。全劳动力四两,中劳动力三两半,半劳动力三两,孩子则是一两半至二两。那时的昌义还没有结婚,虽然分到手的粮食匮乏,但没有家庭的负担,生活过得还算可以。

由于父母早逝,没有人操心昌义的婚事,所以他的婚姻大事一直被耽搁直到1962年,23岁的昌义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同村离家不远处生源大队的肖桂兰。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喜结连理。但昌义家中只剩他一个人了他便选择做上门女婿,岳父母也没有要求昌义给彩礼自此,温昌义来到了生源大队,翻开了生活新篇章。

刚成婚的这两年,温昌义夫妇两人经历了很多事情。1964年昌义决定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岳父母也尊重他的选择。从此温昌义和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昌义与妻子育有两子两女。由于温昌义上门女婿便将一子一女送岳父母家,随了肖姓的两个孩子由岳父母二人抚养,这给昌义减轻了一些负担,也能更专心赚钱养育留在身边的一儿一女。

女儿长大后嫁在了抚州市驿前镇,如今在上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次回家,她都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年迈的父亲,陪他说说话,聊聊生活中的点滴。

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时不愿再读书多次劝导下依旧不愿再返校读书,温昌义只能尊重儿子的选择。儿子满18岁便外出务工,开始了自己的闯荡生涯。

生活安稳了几年,不幸降临到这个家庭。温昌义那二十来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肺癌,辗转多地就医,最后在杭州手术后,病症有所好转。虽然治病花费了不少钱,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但儿子的一条命总算留住了。

1981年,生产大队被取消,开始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从集体劳作到各家种各家的地,当时一人能分到四担田地,五担则是一亩,温昌义家分到了四亩田地。自此,温昌义便和妻子守着自家的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和妻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倒也温馨。

农民在田地里劳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命运的苦难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妻子小时候脚上烂了一块,由于家庭贫困,一直没有根治。直到生活开始好转后昌义前前后后给妻子治病花了十万,可病情仍未根治。直到妻子六十岁,左脚因腐烂不得不截肢。从此,昌义不仅要种田,还要照顾行动不便的妻子。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把家里收拾好,给妻子做好饭,然后才去田里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给妻子擦洗身体,陪她聊天解闷。尽管生活艰辛,但昌义从未抱怨过一句,始终悉心照料着妻子

2009年,昌义八十岁那年,相伴多年的妻子离开了人世。这对昌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然而,命运似乎还不肯放过这个老人,第二年,儿子的肺癌复发,尽管儿媳悉心照顾,辗转多地就医,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儿子的生命。接连失去至亲的痛苦,让昌义悲痛欲绝,但他没有被打倒,而是坚强地挺了过来。

眼下,儿媳一家为了挣得更好的生活,仍在他乡的街巷间日夜奔忙,在城市的喧嚣中奋力拼搏。已经85岁高龄昌义在小乡村独自生活虽然大部分牙齿都已掉落,但他的身体依然硬朗。每逢赶集的日子,他都会迈着稳健的步伐,步行前往集市。在集市上,他与熟悉的乡亲们唠唠家常,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息。

自家菜园也是他常去的地方,只要得空,他总会踱过去,弯着腰除净杂草,又提着水壶细细浇过每一株菜苗,动作满是自在与妥帖。

晚年的温昌义在菜园里拔草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既乐观又好学,他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通过手机,他可以和远在外地的家人视频通话;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知晓天下大事;还可以听听戏曲,打发闲暇时光。智能手机,为昌义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在晚年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如今,孙子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还为昌义添了曾孙曾孙女。看着子孙满堂的相册昌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始终难以忘怀,但生活中的这些温暖与希望,让他的暮年时光多了几分慰藉。

夕阳为赣南山间的村庄镀上暖金,86 岁的温昌义坐在门槛上,阳光映得他眼角的皱纹都泛着光。他在生产大队奉献青春,在家庭中扛起责任,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对土地的热爱,他就像株老樟树深深扎根在赣南的故土,枝叶却始终朝着光亮生长,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坚韧与温暖,正化作一缕缕春风,悄悄吹向更远的明天。

晚年的温昌义

石城县“岁响·智美生活”老年人回忆录与适应性生活技能提升项目

在赣州市民政局、赣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岁月回响·智美生活”项目依托石城县乡镇民政服务站,一方面组织社工、志愿者引导老人讲述人生经历及历史记忆,并整理留存,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合规平台分享,既助力老年人强化自我价值认同、提升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也为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增进代际理解搭建平台,推动石城客家文化传承,夯实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凝聚力;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现场辅导、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生活必备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使其安全自信享受生活便利,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文中所述文字源于真实故事,仅作部分艺术加工处理
编辑:温姝梅
供稿:社工
一审:杜凡
二审:李含
三审:熊非
关于我们

石城县和睦社工事务所,简称和睦社工,是一家公益组织。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机构自成立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作为机构的立根之本。致力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贴近需求、契合实际、优质的专业服务。用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机构理念:睦邻友好,助人自助!
    机构荣誉:
    2025年赣州市乡镇民政服务站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2024年度赣州市社会工作项目大赛二等奖;
    2024年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类项目;
    2023年赣州市精品社会组织党组织;
    2023年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类项目;
    壹基金儿童服务站特色站点;
    第二届石城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