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镇长江村是一个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小村庄,黄色的泥土路蜿蜒曲折,两边是错落有致的农舍。1950年5月,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黄兰香出生了。黄兰香家里的房子是那种典型的土坯房,墙壁有些斑驳,但透着一股质朴与温馨。她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整日里忙碌于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上世纪农村土坯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兰香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七个孩子,三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第八,家里孩子众多,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父母每日辛勤的耕作,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然生活艰难,但孩子们都很懂事,会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干活,共同分担着家庭的负担。本以为他们一家人可以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但命运似乎并不允许。
1951年,黄兰香刚满周岁,家里突遭变故。那年庄稼收成不好,粮食歉收,靠薄田糊口的一家人陷入了生存困境。眼看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父母心急如焚,为了让所有孩子活下去,经一番痛苦挣扎,最终决定将黄兰香送养。

上世纪供销社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年后,养母怀孕了,为家里增添了一份喜悦与期待。黄兰香也满心欢喜地盼望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弟弟出生后,家里变得更加热闹了。养父母对弟弟疼爱有加,但也没有忽视黄兰香,依然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黄兰香也非常喜欢这个弟弟,常常帮忙照顾他,陪他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虽然平淡,却充满了幸福。
黄兰香在竹溪小学读小学,竹溪小学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教室是简陋的土坯房,桌椅也有些破旧。那时候的香兰对知识充满了渴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总是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希望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即使当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没有太多的学习资料,兰香也会想办法借同学的资料来看。
由于养父在供销社上班收入微薄,再加上家中有一大家子需要养,实在是没有什么钱供香兰继续读书。因此,在黄兰香读完小学四年级后,她不得不放弃学业,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虽然仅有四年的教育经历让她感到非常遗憾,但她却并未因此放弃学习,依旧会在闲暇时间努力汲取着各种知识。
1961年,黄兰香11岁,养父因工作出色,被调到了龙岗供销社。因养父在丰山供销社上班时,每日往返颇为辛苦,所以当养父调到龙岗供销社上班后,考虑到珠坑与龙岗距离较远,养父和养母商量后,决定一家人跟随养父前往龙岗生活。虽然这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对已经熟悉珠坑村生活的兰香来说,还是有点小失落。离开珠坑村时,黄兰香心中充满了不舍,她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相处了多年的伙伴、朋友。尽管心中有所顾虑,但为了养父的工作,她还是跟着养父母踏上了前往龙岗的路途。
到了龙岗,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格外陌生。全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让黄兰香有些拘谨。不过,养父母一直鼓励她,让她勇敢地去适应。龙岗的街道比珠坑村要宽敞一些,供销社也比珠坑的大很多。黄兰香开始慢慢熟悉这里的生活,交了一些新朋友,也渐渐在新环境中找到了归属感。
在黄兰香16岁时,养父又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升职调到了县供销社工作。黄兰香又随着养父母一起从龙岗回到了珠坑村欧里。
重返珠坑村,黄兰香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陌生的是多年不见的乡亲们、朋友们以及村里的一些变化。回到欧里后,黄兰香开始积极参与村里的各种活动,会帮助邻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还会主动参与村里的农业生产劳动。经过一段时间后,黄兰香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她们会一起聊天、劳作,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她也逐渐重新融入了珠坑村欧里的生活。在这里,她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新篇章。
1966年,黄兰香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参加了村里的选举。那天,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村民们热情洋溢地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接下来的选举大会。黄兰香凭借她的智慧和勇气,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这个职位不仅意味着责任,更象征着全村妇女的信任与期望,而当妇女主任的两年,是她人生中一段无比重要的时光。
那时的她,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与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积极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开展各种活动,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让妇女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她还会定期举办一些技能培训,如缝纫、编织等,帮助妇女们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家庭收入;对于村里出现的家庭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黄兰香也总是耐心地调解,用她的智慧和善良,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同时她还会关心村里孤寡老人的生活,经常去看望他们,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妇女主任工作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她的努力下,珠坑村的妇女们变得更加团结、积极向上,村里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这段任职经历,不仅让黄兰香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也让她受益颇多,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赣南采茶戏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那些奔波于各乡镇的表演日子里,黄兰香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们会一起分享表演的快乐,也会一起克服遇到的困难。这段经历,成为了黄兰香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让她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无尽乐趣和满足。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粮食本就珍贵,黄兰香却总在每月分粮后,小心翼翼地匀出一部分,揣着对养父母的惦念送到他们家中,这份省出来的口粮,是她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报恩心。农忙时,她和丈夫去帮养父母插秧、收稻;冬天怕养父母冷又舍不得花钱,便会提前送去炭火。养母生病那年,她每天都会煮好粥送过去,守着她输液。养父常说:“兰香比亲生的还贴心。”但黄兰香心里明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自己。这份恩情,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黄兰香和丈夫总是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省吃俭用,自己常常忍饥挨饿,但孩子们也很懂事,从小就会帮着做家务、干农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到了要上学的年纪。黄兰香深知读好书未来才有希望,但家里经济条件实在有限,孩子们读完小学之后就得辍学回家帮忙分担家庭的重担,后面家里条件更好点了,兰香最小的女儿和儿子才得以读到了初中。面对初中毕业且成绩优异的小儿子,黄兰香和丈夫决定继续让他读书,他们东拼西凑地筹学费,让小儿子上了高中,还去九江读了高职。
时光悄然走过数载,黄兰香的孩子们渐渐长成了懂得感恩的模样。住得近的经常来看望黄兰香,帮忙做一些家务,给她买补品和生活用品;住得远的经常给父母打视频电话,关心问候他们的生活、健康,定期给父母寄钱,还时不时的回家看望父母,陪他们生活一段时间。只要和村里人凑到一块儿聊天,黄兰香就会说起她的子女,每次一提到孩子们,她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黄兰香和二女儿的合影
黄兰香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命运的重担,在每一次迁徙与转折中,用乐观与豁达浇灌生活的土壤。黄兰香身为养女,始终以行动回馈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的婚姻虽始于无奈,却与丈夫携手走到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作为村妇女主任,她凭真诚化解矛盾,用智慧让平凡岗位闪耀光芒;作为母亲,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靠双手为七个子女撑起一片天,再艰辛也从未放弃希望。田间地头的汗水、调解纠纷的耐心、采茶戏舞台上的欢笑,皆是她一生最鲜活的注脚。到了晚年,子女的孝顺让她的生活满是暖意,即便子女远赴他乡,那份血浓于水的牵挂也始终未曾消散。

晚年的黄兰香
黄兰香的一生,是无数普通中国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的缩影:于困境中坚韧,于奉献中圆满,于平凡中绽放。她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细水长流的坚持,诠释了责任与爱的力量——对家庭的守护、对乡邻的关怀、对生活的敬畏。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悠长的民歌,在岁月长河中回响,传递着关于亲情、责任与希望的永恒力量。

黄兰香向社工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照片
石城县“岁月回响·智美生活”老年人回忆录与适应性生活技能提升项目
在赣州市民政局、赣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岁月回响·智美生活”项目依托石城县乡镇民政服务站,一方面组织社工、志愿者引导老人讲述人生经历及历史记忆,并整理留存,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在合规平台分享,既助力老年人强化自我价值认同、提升社会参与感与归属感,也为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增进代际理解搭建平台,推动石城客家文化传承,夯实社区文化底蕴、增强凝聚力;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现场辅导、实操体验等多元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现代生活必备技能,有效跨越“数字鸿沟”,使其安全自信享受生活便利,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石城县和睦社工事务所,简称和睦社工,是一家公益组织。于2021年11月注册成立。机构自成立以来,秉持“睦邻友好,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专业服务作为机构的立根之本。致力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贴近需求、契合实际、优质的专业服务。用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